那些年,我们追过的进口货……(开放谈)
白天亮
上周,国务院宣布大幅度下调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。家门口就能买到心仪的“进口货”,这一扩大开放的新举措赢得消费者一致认可,也勾起不少人关于进口货的深深回忆。
提起对外开放,老百姓最初也最直接的感受恐怕就是:“进口货”来了。上世纪80年代初,谁家有一台进口彩电,整栋楼都会投来艳羡的目光。细心的主妇,还会缝制一个漂亮的电视机罩,把这家中的“大件”好好保护起来。风靡一时的还有进口录音机。每到周日,拎着录音机来到公园,流行歌曲配迪斯科,堪称那一代青年的娱乐神器。进口车则高高站在消费塔尖,绝大多数人买不起,但谁家办喜事,总要想方设法租一辆或借一辆,风风光光迎新娘。
那些年进口货所受到的热捧,承载的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告别短缺、走向丰裕的热切渴望。1978年,中国全年共生产家用电冰箱2.8万台、彩色电视机4000多台,商品匮乏困扰着全国。老百姓想花钱、想改善生活,也无处去消费。商场来了进口货,哪怕价格高些、哪怕还要凭证购买,又怎能阻挡住人们的热情!
进口货所受到的热捧,也见证着中国告别封闭半封闭、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。看到进口货,不论是商场里的还是邻居家的、报纸上的,许多人第一次发现,原来生活中还有这么多好东西!进口货在当时代表着新奇、品质、时尚,甚至意味着与外面广阔世界的连接。不仅消费者为之心动,生产者同样受到强烈的刺激。不少中国企业正是从那时起发现新商机、下决心学习新技术,在借鉴中发展壮大。
40年改革开放,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,进口货的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,老百姓购买也越来越方便,可以在国内买、可以“海淘”,还可以自己出国买。与此同时,“中国制造”突飞猛进,中国在200多个工业品类中做到世界第一,进口货已不像当年那么众星捧月。今天中国消费者提起进口货,多了一分平常心,寄予的是消费升级过程中对更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。
智利的大樱桃、挪威的金枪鱼、阿根廷的红虾、巴基斯坦的松子……见多识广的中国“吃货”们,希望在家中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味。互通有无是贸易的本质。那些中国本土不能生产或不具备优势的商品,成为进口货里的新明星。国家扩大进口,正是顺应多样化的消费诉求。购物车越来越丰富,老百姓当然真心欢迎。
德国的刀具、日本的电饭煲、新西兰的奶粉、英国的纸尿裤……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中国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,品质、绿色、健康、个性,正成为这部分群体日常消费的重要标配,为此每年都有不少人千里迢迢从国外背货。引入更多优质特色进口商品,既可以弥补眼下国内中高端供给的相对不足,又能促进境外消费回流,可谓正逢其时。
主动扩大进口,中国消费者欢迎,中国企业同样自信而淡定。汽车关税下降,国产汽车品牌没有太多惊慌,而是抓紧投入研发创新,加快新能源领域的布局。温室里的树苗长不壮。回首40年,恰恰是敞开国门、引入竞争,才促使一批批优秀的企业在市场大潮中脱颖而出,锻造出硬实力。以开放促改革、以开放促发展,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宝贵经验。
越强大,越开放;越成熟,越自信。穿越40年时光隧道,中国经济在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扩大开放,把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世界各地的优质供给对接,必将有力地提升人们的获得感,推动世界经济共赢发展。